緬甸之旅一共搭了兩次順風車,每次都非刻意攔截(在台灣會主動找,因為這是他們的文化),有試過因為太遠了而故意在路邊停下來看一看司機,結果是被無視,太想找反而不會有,是定律,適用於多種情況。
第一次是在舊蒲甘看完日落後,在只有車的公路(酷熱天氣)走兩個多小時回娘烏,但對於旁邊有一條小小的行人路,我已倍感安慰。可惜在花蓮學踏單車時摔得半死,全身瘀傷都還未學會,否則單車就是我的好友了!出發前抱著有機會成功的心,在民宿租單車一試,結果還是不行,要步行去最出名的佛塔。路上只有我一人在走,如同異類。
在佛塔認識了兩個緬甸華裔姐姐,她們待得很好,除了詫異我獨自由香港跑來緬甸,還驚訝我走路來佛塔。後來她們提議我騎電動車,又划算又方便(類似摩托車,在蒲甘不用牌照也可以騎,但其實有點危險,至少對我而言)。她們問我有沒有騎過,我說在台灣時試過一下下,當時鹿哥用機車的原理教我踩單車,所以給我小試牛刀發動了機車,但其實他在後面旁著我,我一個人鐵定不行。
日落西山,二人讓我試試騎。我在不想再沒有交通工具的祈禱下,接過車匙發動……「轟隆隆!轟!」連聲炮響在數秒內發出,車軚在沙地上刷出一條條痕跡……前方的外國遊人左閃右避,用注視異形的目光注視我……剎那,我似忘了自己在騎車,左搖右擺的投入龍捲風中,閉上眼睛,「媽啊~~~~~我不想死!」姐姐們目瞪口呆,有點茫然,她們捉住電動車的手柄,跟驚魂未定我說:「天啊…你還是走路吧…」說畢嚥了一下唾液,我感受到二人在滴汗。不怕天不怕地、乳臭未乾的小孩下了車,揮別姐姐,約了今天晚上吃飯。
於是我用雙腳重新出發,周圍一輛輛電動車駛過,像風一樣飛馳,日本妹、美國男、非洲女都用電動車,在緬甸見怪不怪。天色已黑,我嘆口氣,繼續旅程。沿公路旁走啊走,沒有盡頭,間中會看看旁邊的車子,心想有沒有好心人要載我一程。走了一段路後,腳底忽然劇痛,情況有點怪異,我脫下拖鞋,提起腳掌看看,沒有事。再前進後依然很痛,我整只腳連拖鞋一抬高,發現鞋底被尖銳的植物刺入,我立即拔除丟走,才見到路上有不少這樣的植物,因為入黑而與地板融合。我再嘆一口氣,唯有小心地滑。
路程接近一半,我也步上軌道,邊走邊跟自己說話和聽歌。突然有個近七旬的老伯,身材瘦削的他穿上白色不合身的恤衫,戴著安全帽停下來,說了句我聽不懂的話。我脫下耳機,走向他,用英文問話。他無視我,說:「Nyaung U(緬文)?」我起初聽不明白,後來拿上GOOGLE MAP給他指指畫畫。我知道這條公路是直路,看著地圖不可能錯過目的地。他點頭,最後我心存感激地,搭上老伯開往娘烏的機車。
當時我對老伯完全沒有介蒂或疑心,一來是對緬甸男人印象太好,因為丁愷寧常說,而且不少blogger也提到緬甸人的善良,再者是抵達兩天來遇到不少熱心助人的男生,他們對亞洲女生超有紳士風度。This is what ' perception is reality ' means. 當然大家還是要保護自己啊!接受老伯的幫助依然是當下我最想做的決定,但至少要對準GOOGLE MAP,而且知道有問題時大不了跳車。
在公路路口下車後,我不斷多謝老伯,老伯點了點頭不以為意地開車。對老伯來說,只不過是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個女孩在漆黑的公路旁走路,不介意用短短幾分鐘順路把她載到前方。但對我卻是極其感恩及窩心的行徑。你做的一件小事,對他人而言,可以很有意義。